晋江文学城
下一章 上一章  目录  设置

119、俞三.血债命偿(三) ...

  •   《南兴史.俞季青传》

      俞季青,字怀叔,临安布衣出身,幼失怙恃,与兄长相依为命,自幼敏而好学,虽家贫而不辍苦读。

      永嘉元年,俞季青与兄长不幸离散,从临安迁至瞿阳,于名士周蔚府中抄录书简,为周蔚所赏识,收作弟子,亲身授教,后于月旦评中崭露头角,为当世名流所知。

      周蔚密友、太常寺卿王泓惜其才,荐俞季青于国子学读书。是时,国子学虽成立已久,然世家子弟多不专学习,学生虽有数千之众,却寡有成者。俞季青身出寒微,然识量清远,仪度俊雅,于国子学广为结友,尤与王泓之子王崇之甚密。王崇之为人狭义而好武,不喜静心苦读,遂与俞季青相约遂辞去国子学,游历名川,一为周蔚搜寻古籍,二为领略各州风土,结识名流义士。

      游至东陵,俞季青持兄长画像遍寻,不得,遂作罢。又于东陵结识皇次子赵玮,三人相谈甚欢。

      其后俞王二人南游至槐江,见元州偏安南方,土地丰美,粮仓殷实,其首府槐元城中,本地世族藏富颇丰。俞季青感慨曰:“中土多战乱,国民疲弱,兼有北胡虎视眈眈,危矣。此地世族之富,更有南方蛮族之勇,善用收之,或可养一方雄兵,以振中原。”

      王崇之深以为然,二人又听闻槐元城外丹元山中有仙人隐士,遂探寻拜访,然为山林雾瘴所阻,不得,退而远游他方。

      永嘉九年,王泓恐他二人耽于仕途,召回临安,又遇皇次子赵玮,三人相交甚密。赵玮纳王泓长女为皇子妃,欲结王氏为助力。王泓幺女多见家兄与俞季青往来,慕其风采,大胆陈情家父,不顾士庶之别,执意下嫁俞季青为妻。

      是时,侍中王植之子,王泓之侄王岱之为雍州牧,王泓荐王崇之为雍州司马,俞季青佐之,其治戎理民之才初有显现。

      次年,恒山王引北胡南下叛乱,祸及雍、延二州,王岱之贪功冒进为叛军所杀,雍州失陷。俞季青陷于城内,诈降,施计引叛军内讧,又联王崇之引兵回援,诛叛军首领于城下。

      睿帝赵光论功嘉奖,敕封王崇之为北武将军,俞季青为参军,镇守雍州之北,胡人南下之咽喉要道。俞季青颇知天文,又研机巧锻造之术,强军备,用奇谋,俞王二人多有退敌之功。

      永嘉十二年,北胡诸部大举南侵,睿帝遣太子赵珹、次子赵玮、四子赵琮三路反击。赵玮领西路雍州之兵,以王崇之之勇、俞季青之智,破敌三百里。歼敌之际,俞季青谏言切不可盖太子之功,赵玮遂假作围捕失利,将胡酋驱至中路,由太子生擒之。而赵琮所率之东路军,亦斩获颇丰。

      睿帝大喜,犒赏三军,俞季青又谏言赵玮求元州为封地,睿帝允之,封赵玮为槐元王,赵琮为江安王。因元州远在南方,临近南蛮未开化之地,而江安一带富庶,诸多世族皆出于江安,故而世人皆谓之槐元王平庸,为睿帝所不喜,而江安王骁勇,颇有太、祖遗风,必得重用。

      赵玮虽得封地,却贪恋京都繁华,兼之未得睿帝明旨,不欲就藩,任俞季青为王府内史,代管封地,荐王崇之为平南将军,领镇压南蛮、开拓边陲事宜。

      同年秋,帝染急疾,半月驾崩,太子赵珹即位,建元泰熙,是为北兴愍帝。赵玮、赵琮以守丧为由,滞留京都不去。赵玮与愍帝一母同胞,自幼狎近,又纳俞季青谏言,多沉溺声色,常有荒唐之举,诸臣暗有非议,而赵琮广交大臣,才能强干,颇有美名,为愍帝所忌惮。

      俞季青远在元州,当是时,槐元太守李邵乃周蔚妻弟,受周蔚所托,对其得意门生颇为关照。俞季青才学广博,谈吐如春,素有雅名,又善察人意,入乡随俗,学南地方言,识各乡风物,广结本地李、刘、陈、纪四大世族,斡旋其间,渐收人心。

      李邵年迈,精力渐有不逮,俞季青实领全州事宜,又招揽义士,同王崇之联世族之力,对辛百、巫涂、岐越诸南蛮部族分而化之,征不服,迁老弱,垦荒地,勘山野,拓边陲。

      经年治理,南地逐至繁荣,俞季青一展少年志向,外有政令畅通,内有妻儿和睦,平生之所憾,唯兄长下落不明,生死未知尔。

      泰熙四年,王氏又孕第三子,俞季青大喜,作《花下狸奴图》以娱妻儿,因尤善丹青,后世多有仿作。

      同年冬,王氏难产,母子俱亡,俞季青青衫泪湿,魂哀骨立,终至一病难起。王崇之去信临安,王妃闻胞妹之丧,泣至晕厥,水米不进,赵玮奏请携王妃南下吊唁。人伦常情,愍帝准奏。

      然行至途中,江安王赵琮秘藏兵甲之事险为人所告密,恐愍帝追查,密谋大司马萧道广、北胡降将长孙文雄连夜夺取宫城,鸩杀愍帝,强行称帝。

      天下哗然失序,俞季青惊闻骤变,以病躯急整军备,与王崇之挥军北援。然长孙文雄又暗联北胡诸部趁乱南侵,围攻临安。赵琮急调江安之兵,却遭谢晋余党阻截,大将尽斩,全军溃散。临安城陷,赵琮为乱军所杀,萧道广携赵琮幼子西逃陇州。

      中原离乱,兵灾四起,诸胡掠地屠城,各州拥军自立,更有谢晋余孽谢彦复国称帝,其手下猛将谢玄用兵如鬼神,虽兵寡将少,然北抗诸胡,南击赵兴残兵,未有不克之敌。

      俞季青自知无力回天,匆匆接应赵玮南逃至元州,借江险暂拒江北乱军,又闻萧道广立赵琮幼子为帝,恐国统混乱,联王崇之等众臣力拥赵玮以皇太弟之名即位。赵玮三拒,挥泪而从,登基称帝,建元弘武,是为南兴成帝,改元州为中州,改槐元为元都,拜俞季青为相,内领朝政,迁王崇之为大司马,兼镇国大将军,外讨叛乱。

      成帝久在北地,未见贤名,更于南方声望不显,世族多有不服。俞季青游说李、刘、陈、纪四族,邀名流随御驾多方巡视,彰其威望,又细查各族贤士,献百贤图于成帝。帝纳其言,广招贤臣,南方诸族渐至归心。

      成帝常赞俞相旷世贤能,又恤其丧妻之痛,许其女为嫡长皇子妃,再加姻亲之近。

      江北尽失,江南亦多有不平。为健武强军,俞季青于南陲设立恭、虔二州,任刘旷、周显之为州牧,建城立郡,善用蛮族弓猎之所长,编青壮入伍,集巧匠,开山铜,又令百姓多植竹木、饲家禽,以充箭弩之材。

      王崇之精于陆战而不善水师,俞季青又任陈灵玉为荡寇将军,总督水军,以水陆之师共伐逆臣,收江、澹二州,终平半壁江山。而江北胡族长孙氏、独孤氏建魏、齐二国,萧道广迫赵琮幼子禅位,立梁国,谢晋夹三国之间,地小民寡,疲于应对,逐渐南图,与南兴隔槐江而峙。

      兴晋有灭国之仇,谢彦联萧梁南侵,为强弓所阻,俞季青亦兴兵北伐,然谢玄乃不世猛将,水陆皆为所长,数度交锋,未分胜负。

      槐江浮尸,雪浪翻红,俞季青怜百姓之苦,遣使谈和。然萧氏逆贼,得国不正,恐臣民离心,梁帝迫赵琮幼子连发檄文,斥赵玮乃篡国逆贼,辱俞相为祸世大奸,不予和谈。晋帝谢彦更誓啖成帝肉,斩杀使臣,寄首而回。

      三国难和,幸得魏国攻晋,谢玄领兵北抗,萧梁独木难支,槐江鏖战暂得平息。

      俞季青于外布劲弩坚守南岸,于内兴仁政休养百姓。当是时,北方世族百姓大举南逃,南人北民多有冲突,俞季青行侨寄法,于江州一带多设侨郡,迁北民,减赋税,安民心,又命王崇之镇守江州,扼海口以拒谢晋。

      江北连年乱战,江南渐得繁荣。俞季青理政清静,以养民为要,百姓莫不感恩戴德,而王崇之拥军长居江州,多与北方世族亲近,声望愈高,故有民谣曰:“赵王非赵王,俞王共天下。”

      俞季青闻此妄语,布衣伏殿请罪,成帝未有芥蒂,令曰:“卿德重勋高,进思尽诚,孤所深倚,诚宜表彰殊礼,以身率众。”遂敕封宁国侯,加镇远将军。俞季青坚辞不受。

      王崇之久居江州,功勋彪炳,渐生骄狂之心。弘武四年皇后王氏薨,成帝立李氏女为后,王崇之已有微词,又见成帝近俞季青而远己,更怀不满。俞季青恐生变故,常怀忧虑。然二人青年相识,携手救国,既为挚友,亦结姻亲,情谊非比寻常,且王崇之镇江州要地,为国泰民安之根本,擅动恐引北族离心。俞季青唯屡屡苦劝,不得,遂暗削其权,更引王崇之心怀不忿。

      弘武六年,李皇后胞弟李锦嬉游江州,王崇之不予接待,李锦醉酒闯其府邸而不得入,于府门污言唾骂,辱及先皇后王氏,王崇之怒而杀之。

      京师哗然,李氏携南方诸族长跪殿外,叩请诛王贼以正国法,成帝为平众怒,诏令其回京领罪。

      俞季青携诏亲往相劝,叙君臣三人旧日情义,陈家国天下远近利害,王崇之亦悔一时之冲动,应诏欲往。然是夜,王崇之心腹密进谗言:“今上庸碌,贪于享乐,旧日素有恶名,得存半壁,唯仰赖将军恩德,今又亲南族而忘北,重庶人而轻将军,亲疏不分,忠奸不辨,辜恩负德 ,实非明主。将军听庶人蛊惑,亲涉狼穴,焉能保全?不若兴兵勤王,拥皇子为帝,将军以国舅摄政,振清朝堂,威加宇内。”

      王崇之深信其言,欲先擒俞季青而起兵,幸得旧友冒死相告,俞季青星夜遁逃,恨惜慨痛,速归京都告罪请命,亲领王师镇压叛乱,成帝准奏。

      俞季青长子俞舟泊早年丧母,素与母舅亲近,含泪跪于马前相阻,更以性命相胁。军情紧急,俞季青恐军心不稳,绑爱子于军前,三鞭立威,以昭平叛决意,遂领军而去。

      王崇之兵精将强,统军勇武,俞季青运筹有度,素善奇谋,合则攻无不克,争则高下难分,相持数月,江州军兵疲粮乏,终困于城内。

      俞季青于阵前再度劝降,不应,遂下令攻城。战局相持,奇兵突袭后军,雷霆破阵,直入中军,江州军亦开城反攻,王师大乱。俞季青急率军南撤,困于石门谷,始得军报:此奇兵乃谢玄所率,王崇之死地求生,暗联谢晋渡江为援。

      王师援军未到,然谢玄已追至谷口。俞季青观两侧山势绝险,晨日昏暗,遂藏残兵谷内,携三五护从闲坐谷中,执羽扇从容笑谈,邀其合军,先平内乱,再共图北定中原。

      谢玄细观地势,恐有诈,竟率军而退,撤兵回国。王崇之骤失强援,又因引敌军乱国,尽失军民之心,不日战败,自刎城下。

      江州乱平,俞季青归朝还印,辞官请罪。帝不允,三请而未得,遂诏令嫡长皇子赵瞻即刻与俞氏完婚。俞季青怜爱女之幼弱,然圣恩隆厚,圣意难却,无奈接旨,又自降尚书左丞,暂领丞相事,出迁丞相府邸,移京师一隅小园,曰自省园。俞舟泊因母舅之死,怀怨在心,与父决裂,远迁恭州,立誓死生不复归京,徒留家父独居小园。此园后世几经易主,扩建重修,改名经年园。

      俞季青重领朝政,因石门谷一战诸多蹊跷,遣密使入晋,欲与谢玄暗商结盟事宜,谢玄拒不接见。时萧梁趁南兴内乱虚疲,举兵南侵,谢玄又率鬼狼之军掠梁都近野,萧梁恐后方空虚,撤兵回守,自此莫敢轻犯江南。俞季青二度遣使密谈,谢玄坚拒不见,长驻北疆,其后数年,晋再未南犯秋毫。

      弘武八年,成帝重病,立太子瞻,复迁俞季青为相,托辅国大任。同年,成帝驾崩,赵瞻即位,建元咸康,是为孝哀帝。俞季青摄领国政,仍以息兵养民为要。

      咸康二年,槐江大洪,洪退而疫起,朱门麻衣皆未能免,俞皇后亦因疫早薨。俞相痛爱女之丧,哀万民之苦,病驱劳形,殚精竭虑。幸得谢晋犹高屏立江北,阻诸胡,牵萧梁,诸国莫能趁虚南侵。

      为平疫乱,俞季青广招贤能,闻一游医名曰白九灵,术精岐黄,着手成春,百姓谓之医仙,遂亲往拜访。然白九灵世外之人,不欲入世,俞季青再请叩拜,白九灵感其爱民之切,呕心之苦,遂应允客座百医之首,授医理,制灵药,泽四方,疫病终平。

      俞季青许厚禄相留,白九灵不受,又执经叩问求学,白九灵感其诚,遂尽心相授。然俞季青渐感心竭力衰,常恐江北南侵,急欲强军,偷研毒方淬箭,为白九灵所察,拂袖怒去。

      为抚疫病之丧,俞季青再减赋税,令行简朴,百官暗生不满。时九品中正制早见弊病,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族,豪右相聚,郎吏相附,实乃损政之道。俞季青已于弘武年行改简为纸令,重修文库,设四学一馆,兴寒门教化,今又谏议设秀才科,并行科考、中正制,更引世勋怀怨。

      故有奸佞暗布民谣,曰:“赵王非王,俞主天下。”又进谗言:“俞相久与谢晋私通,素藏篡位之心。”

      俞季青功高日月,万民归心,自王崇之祸平,更无能臣分立,朝政皆系一身,虽常怀恭谨,恪尽忠诚,然主幼臣强,孝哀帝素怀忌惮,听信谗言,渐至疏远,更暗生剪除之心。

      咸康五年,俞舟泊行猎为毒蛇所噬,暴卒于恭州。俞季青惊闻噩耗,华发骤生,郁病难起。同年,周蔚之孙、中书令周显之诬俞季青谋逆叛国,孝哀帝纳谗言,定其罪,密赐鸩酒。

      俞季青披肝沥胆,鞠躬尽瘁,然功业未成而主疑友叛、门殚户尽,茕茕一身,万念俱灰,惘然慨叹,含笑饮鸩,卒于自省园,年四十三。

  • 昵称:
  • 评分: 2分|鲜花一捧 1分|一朵小花 0分|交流灌水 0分|别字捉虫 -1分|一块小砖 -2分|砖头一堆
  • 内容:
  •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注:1.评论时输入br/即可换行分段。
  •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。
  •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查看评论规则>>